秒搜百科

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恩怨(什叶派和逊尼派,为何争斗千年?)

2024-12-02 09:56:09    100 次阅读

什叶派和逊尼派,这两个同出一源的兄弟教派,为何会陷入千年的对抗?

公元 627 年,穆罕默德顺利统一麦地那,筑牢了伊斯兰教创立的基石,至 630 年,他统领万人大军,一举攻克麦加,将克尔白的多神偶像清除,只保留了黑石作为圣物,麦加从此成为穆斯林的朝觐圣地,伊斯兰教不仅在阿拉伯半岛站稳脚跟,更开始了向外扩张的进程。

穆罕默德归真后,伊斯兰世界进入了正统哈里发时期,也被称为“神权共和时期”,由全体信徒社群推举出的哈里发继承了穆罕默德的领导地位,继续进行扩张。

第二任哈里发欧玛尔率军攻占北非,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更是灭亡了强大的萨珊波斯帝国,将波斯拜火教清除,波斯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到公元661年,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宗教,信徒遍布北非和中东各地,在看似团结的扩张背后,分裂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公元661年,第四任哈里发阿里遇刺身亡,驻守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总督穆阿维叶趁机起兵自立,建立了倭玛亚王朝,并立其子叶齐德为继承人,这标志着阿拉伯帝国传统的哈里发推举制度被打破,世袭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阿里的支持者们拥立阿里的幼子侯赛因为哈里发,试图对抗倭玛亚王朝,叶齐德派兵拦截侯赛因,双方在卡尔巴拉展开激战。

最终侯赛因及其家人共71人全部被杀,其中甚至包括侯赛因年仅一岁半的孩子,这场卡尔巴拉惨案成为了伊斯兰世界永远的痛,也标志着伊斯兰教正式分裂为什叶派和逊尼派。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其中“逊尼”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遵守逊奈者”,即“遵循传统者”‌,就当时来说,世俗政治要恢复传统的全员普选,能者居之;

“什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或“派别”。

什叶派以“阿里的追随者”自称,他们视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的宗教领袖,而逊尼派则承认倭玛亚王朝的统治,卡尔巴拉惨案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争夺,更成为了宗教情感的爆发点,加深了两派之间的仇恨。

两者在宗教领袖的选择和继承上的主要区别‌:

‌逊尼派‌: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逊尼派强调哈里发应由穆斯林社群选择,注重部落上层的选择和选举‌。

‌什叶派‌:主张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应是阿里及其后裔。什叶派尊奉阿里及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

伊斯兰教的分裂并非单纯的教义之争,其背后是深刻的权力斗争,倭玛亚家族代表着世俗的政治权力,而圣裔家族则代表着宗教权威。

双方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阿里的遇刺和卡尔巴拉惨案只是将这种矛盾公开化和激化,权力斗争是伊斯兰教分裂的根本原因,宗教分歧只是其表象,两派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利用宗教教义进行解读和宣传,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加剧了教派之间的对立。

尽管什叶派和逊尼派都信奉《古兰经》,但由于对“封印先知”教义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圣训的不同取舍和解释,两派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义体系,“封印先知”是指穆罕默德是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兰经》的权威性和完整性。

由于圣训是穆罕默德言行的记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因此很容易被篡改和利用,什叶派和逊尼派都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对圣训进行选择和解释,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伦理和实践规范,关于“圣战士上天堂可享72个处女”的圣训,便是出自于逊尼派《提尔密济圣训集》中“给天堂中的人们的最小奖赏,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妻子的住所......”,什叶派无此提法。

圣训作为宗教伦理的载体,成为了什叶派和逊尼派权力斗争的工具,两派利用圣训来解释和规范信徒的行为,塑造自身的宗教形象,并攻击对方。

这种宗教伦理的冲突,加剧了两派之间的对立和仇恨,导致了长期的教派冲突和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