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搜百科

邯郸县属于哪个区(城市历史之河北省邯郸市)

2024-11-27 19:00:12    100 次阅读

  战国时期:


  魏置邺县,治所在今临漳县邺镇村。


  赵敬侯元年(前386年):


  赵始都邯郸。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年):


  邯郸为秦所占。


  秦时:


  置武安县,治所在今武安市店子村。


  置棘蒲县,治所在今魏县南。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


  置邯郸县,治所在今邯郸市。


  置邯郸郡,治所在邯郸县。


  邯郸县、邺县、棘蒲县、武安县属邯郸郡。


  西汉时期:


  置列人县,治所在今肥乡区东北。


  置广年县,治所在今永年区故城村。


  置易阳县,治所在今永年区东南。


  置斥丘县,治所在今成安县东南。


  置元城县,治所在今大名县东。


  置涉县,治所在今涉县西北。


  置梁期县,治所在今邯山区南。


  置南曲县,治所在今邱县古城营镇。


  置广平县,治所在今鸡泽县旧城营村。


  置馆陶县,治所在今馆陶县馆陶镇。


  置清渊县,治所在今馆陶县清阳城村。


  改棘蒲县置魏县,治所在今魏县魏城镇。


  置斥章县,治所在今曲周县东南。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封郦商为曲周侯,置曲周侯国,治所在今曲周县东北。


  高帝九年(前198年):


  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都邯郸县。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置魏郡,治所在邺县。


  西汉惠帝元年(前194年):


  吕后派人将赵王刘如意毒死,改封淮阳王刘友为赵王。


  吕后七年(前181年):


  赵王刘友幽死,改封梁王刘恢为赵王。


  同年:


  刘恢殉情自杀,废其嗣,赵王国除。


  同年:


  封武信侯吕禄为赵王。


  吕后八年(前180年):


  吕后去世,吕禄阴谋作乱,被周勃等诛杀,赵王国废。


  汉文帝时期:


  封幽王子刘遂为赵王。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


  刘遂参与吴、楚谋反败,自杀,赵王国除,改设邯郸郡。


  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


  改封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


  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


  置广平郡,治所在广平县。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


  封皇后王娡同母异父弟田蚡为武安侯,改武安县为武安侯国。


  西汉武帝时期:


  曲周侯郦终根坐巫蛊诛,曲周侯国除为县。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


  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邯会侯,置邯会侯国,治所在今肥乡区西南。


  元朔三年(前126年):


  武安侯田梧坐衣襜褕入宫廷中,不敬,武安侯国除为武安县。


  封赵敬肃王子刘昌为武始侯,置武始侯国,治所在今邯郸市西南。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


  封任破胡为梁期侯,改梁期县为梁期侯国。


  西汉太始四年(前93年):


  梁期侯任当千坐卖马一匹贾钱十五万,过平,臧五百以上,免,梁期侯国除为梁期县。


  西汉征和元年(前92年):


  赵敬肃王去世,封武始侯刘昌为赵王,武始侯国除为武始县。


  封赵敬肃王子刘道为即裴侯,置即裴侯国,治所在今肥乡区西南。


  征和二年(前91年):


  封景帝孙刘偃为平干王,改广平郡设平干国。


  封江德为轑阳侯,置轑阳侯国,治所在今馆陶县西北。


  西汉元凤四年 (前76):


  轑阳侯江德免为庶人,轑阳侯国除。


  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


  封赵顷王子刘偃为邯沟侯,置邯沟侯国,治所在今肥乡区西北。


  地节三年(前67年):


  封许广汉为平恩侯,置平恩侯国,治所在今邱县郭门村。


  西汉元康二年(前64年):


  封平干顷王子敬为曲梁侯,置曲梁侯国,治所在今永年区广府镇。


  西汉五凤二年(前56年):


  平干国除为广平郡。


  西汉建平三年(前4年):


  封刘汉为广平王,改广平郡设广平国。


  邯郸县、易阳县属冀州赵国;广平县、列人县、斥章县、曲周县、南曲县、曲梁侯国、广年县属冀州广平国;邺县、馆陶县、斥丘县、涉县、清渊县、魏县、元城县、梁期县、即裴侯国、武始县、邯会侯国、平恩侯国、邯沟侯国、武安县属冀州魏郡。


  新朝时期:


  改赵国为桓亭郡。


  改广平国为富昌郡。


  改魏郡为魏城郡。


  改列人县为列治县。


  改曲周县为直曲县。


  改曲梁侯国为直梁县。


  改广年县为富昌县。


  改斥丘县为利丘县。


  改魏县为魏城亭县。


  改即裴侯国为即是县。


  改邯会侯国为邯会县。


  改平恩侯国为延平县。


  改邯沟侯国为邯沟县。


  改武安县为桓安县。


  东汉皆复旧名。


  东汉时期:


  废南曲县、即裴县、武始县、邯会县、邯沟县。


  冀州徙治邺县。


  复置曲梁侯国。


  改涉县为涉侯国,后复改为涉县。


  东汉建武五年(29年):


  徙封广阳王刘良为赵王。


  建武十三年(37年):


  废广平郡入巨鹿郡。


  东汉永平三年(60年):


  封皇子刘羡为广平王,复设广平国。


  东汉建初七年(82年):


  徙封广平王刘羡为西平王,广平国除,废入巨鹿郡。


  邯郸县、易阳县属冀州赵国;邺县、魏县、元城县、馆陶县、清渊县、平恩县、涉侯国、斥丘县、武安县、曲梁侯国、梁期县属冀州魏郡;广平县、斥章县、曲周县、列人县、广年县属冀州巨鹿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


  改封赵王刘珪为博陵王,赵国除为赵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


  曹操为魏王,定都于邺县。


  三国时期:


  魏都洛阳,邺县为五都之一。


  魏改曲梁侯国为曲梁县。


  冀州徙治信都县(在今冀州市)。


  魏黄初二年(221年):


  复置广平郡,治所在曲梁县。


  置阳平郡,治所在馆陶县。


  置肥乡县,治所在今肥乡区西。


  黄初三年(222年):


  置临水县,治所在今磁县。


  魏太和六年(232年):


  改封巨鹿王曹干为赵王,徙治房子县(在今高邑县西南)。


  西晋时期:


  废梁期县。


  改斥章县为斥漳县。


  西晋建兴二年(314年):


  改邺县为临漳县,旋复改为邺县。


  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曲梁县、列人县、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属司州广平郡;元城县、馆陶县、清渊县属司州阳平郡;邺县、魏县、斥丘县属司州魏郡。


  西晋永嘉后:


  废广年县、广平县、曲周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冉魏、前燕皆定都邺县。


  前秦时期:


  置冀州,治所在邺县,后废。


  北魏时期:


  废涉县。


  清渊县徙治今冠县清水镇。


  北魏初:


  废易阳县。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


  置相州,治所在邺县。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


  废斥漳县入列人县。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


  废临水县入邺县。


  孝文帝时期:


  复置易阳县,徙治今永年区。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


  复置广年县、广平县、斥章县。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


  复置临水县。


  北魏景明中:


  析平恩县置曲安县,治所在今曲周县东北。


  邯郸县、平恩县、曲安县、广平县、曲梁县、广年县属相州广平郡;邺县、邺县、武安县、临水县、魏县、易阳县、元城县、斥章县属相州魏郡;馆陶县属相州阳平郡。


  东魏时期: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


  定都邺县。


  改相州为司州。


  改魏郡为魏尹。


  天平初:


  废斥丘县。


  析邺县、内黄县、肥乡县、斥丘县等地置临漳县,治所在邺县城。


  废邯郸县、肥乡县入临漳县。


  天平二年(535年):


  置贵乡县,治所在今大名县西北。


  邺县、临漳县、列人县、武安县、临水县、魏县、易阳县、元城县、斥章县、贵乡县属司州魏尹;馆陶县属司州阳平郡;平恩县、曲安县、广平县、曲梁县、广年县属司州广平郡。


  北齐时期:


  北齐定都邺县。


  改魏尹为清都尹。


  废列人县、元城县、广平县。


  废魏县入昌乐县。


  废曲安县入斥章县。


  废斥章县入平恩县。


  置成安县,治所在今成安县。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


  临水县徙治今峰峰矿区临水镇。


  天保七年(556年):


  废曲梁县入广年县,后广年县徙治废曲梁城。


  平恩县徙治今曲周县西呈孟村。


  邺县、临漳县、武安县、临水县、易阳县、贵乡县、成安县属司州清都尹;馆陶县属司州阳平郡;平恩县、广年县属司州广平郡。


  北周时期:


  贵乡县徙治今大名县大街镇。


  置滏阳县,治所在今磁县。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


  置成安郡,治滏阳县。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


  复改司州为相州。


  临漳县徙治今临漳县西小庄村。


  临水县徙治今涉县西北。


  置洹水县,治所在今魏县旧魏后村。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


  置洺州,治所在永年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邺县城毁,改邺县为灵芝县。


  相州徙治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复改清都尹为魏郡,徙治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置魏州,治所在贵乡县。


  置毛州,治所在馆陶县。


  灵芝县、成安县、临漳县、武安县、洹水县属相州魏郡;滏阳县、临水县属相州成安郡;馆陶县属毛州阳平郡;贵乡县属魏州昌乐郡;广年县、平恩县属洺州广平郡;易阳县属洺州襄国郡。


  隋朝时期:


  武安县徙治今武安市。


  隋开皇初:


  复置广平县。


  开皇三年(583年):


  废广平郡、阳平郡。


  开皇六年(586年):


  平恩县还治今邱县郭门村。


  改易阳县为邯郸县。


  复置魏县、曲周县。


  复置元城县,徙治今山东莘县西南。


  置洺水县,治所在今曲周县东南。


  置马陵县,治所在今大名县东南。


  开皇七年(587年):


  临水县徙治今涉县西戍镇。


  开皇十年(590年):


  改邯郸县为临洺县。


  复改灵芝县为邺县。


  临水县徙治今峰峰矿区临水镇。


  改成安郡置磁州。


  复置肥乡县,徙治今肥乡区。


  置阳邑县,治所在今武安市阳邑镇。


  置临洺县,治所在今永年区。


  开皇十六年(598年):


  改广平县为鸡泽县。


  复置邯郸县。


  置清漳县,治所在今肥乡区东。


  置漳阴县,治所在今大名县西北。


  开皇十八年(598年):


  复置涉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


  改广年县为永年县。


  隋大业初:


  废阳邑县、漳阴县、马陵县。


  改洺州为武安郡。


  改魏州为武阳郡。


  大业二年(606年):


  废磁州、毛州。


  废鸡泽县入永年县。


  废曲周县入洺水县。


  永年县、肥乡县、清漳县、平恩县、洺水县、武安县、邯郸县、临洺县属武安郡(洺州);贵乡县、魏县、馆陶县属武阳郡(魏州);邺县、临漳县、成安县、洹水县、滏阳县、临水县属魏郡(相州);涉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


  唐朝时期:


  置池水县,大概在今曲周县一带。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置磁州。


  置紫州,治所在临洺县。


  武德初:


  复改武安郡为洺州。


  置普乐县,治所在今鸡泽县贯庄北。


  武德四年(621年):


  废紫州。


  废普乐县。


  复改武阳郡为魏州。


  复置鸡泽县,徙治今鸡泽县风正乡。


  复置漳阴县、曲周县。


  武德五年(622年):


  置毛州,治所在馆陶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


  废磁州、毛州。


  废漳阴县。


  贞观十三年(639年):


  涉县徙治今涉县。


  贞观十七年(643年):


  废元城县入贵乡县。


  唐龙朔二年(662年):


  改魏州为冀州。


  唐咸亨三年(672年):


  复改冀州为魏州。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


  复置元城县,徙治今大名县东北。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


  元城县徙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与贵乡县同治。


  开元后:


  河北道治所在魏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


  改洺州为广平郡。


  改魏州为魏郡。


  天宝三年(744年):


  魏县徙治今大名县魏庄村。


  唐乾元元年(758年):


  复改广平郡为洺州。


  复改魏郡为魏州。


  唐永泰元年(765年):


  复置磁州。


  改临水县为昭义县。


  唐会昌三年(843年):


  废清漳县入肥乡县。


  废洺水县、池水县入曲周县。


  邯郸县、滏阳县、武安县、昭义县属河北道磁州;永年县、平恩县、临洺县、鸡泽县、肥乡县、曲周县属河北道洺州(广平郡);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洹水县、成安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邺县、临漳县属河北道相州(邺郡);涉县属潞州(上党郡)。


  唐天祐二年(905年):


  改成安县为斥丘县。


  天祐三年(906年):


  改磁州为惠州。


  五代十国时期: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


  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灭后梁后定都洛阳。


  改元城县为兴唐县。


  后唐时期:


  复改惠州为磁州。


  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


  后晋时期:


  复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鸡泽县徙治今旧城营村东。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改兴唐府为广晋府。


  改贵乡县为广晋县,治所在今大名县东。


  后汉时期: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


  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改广晋县为大名县。


  北宋时期:


  改昭义县为昭德县。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


  置河北路,治所在大名府。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


  大名府建号北京。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废曲周县入鸡泽县。


  熙宁五年(1072年):


  废邺县入临漳县。


  熙宁六年(1073年):


  分河北路为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河北东路治所在大名府。


  废临洺县入永年县。


  废洹水县入成安县。


  废大名县入元城县。


  废昭德县。


  魏县徙治今魏县旧魏后村。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


  复置曲周县,徙治今曲周县。


  复置临洺县,同年又废。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


  复置大名县。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南。


  邯郸县、滏阳县、武安县属河北西路磁州;永年县、肥乡县、平恩县、鸡泽县、曲周县属河北西路洺州;临漳县属河北西路相州;元城县、大名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涉县属河东路隆德府。


  金国时期:


  废平恩县入曲周县。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大街镇。


  馆陶县徙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


  置新安县,治所在今肥乡区辛安镇镇。


  金天会中:


  鸡泽县寄治今鸡泽县东南。


  天会八年(1130年):


  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府。


  天会九年(1131年):


  刘豫迁都汴京。


  金正隆年间:


  河北东路徙治河间府(在今河间市)。


  正隆二年(1157年):


  置大名府路,治所在大名府。


  大定初:


  鸡泽县徙治今鸡泽县。


  大定七年(1167年):


  析魏县置广平县,治所在今广平县。


  金贞祐三年(1215年):


  升涉县置崇州。


  贞祐四年(1216年):


  以残破复降崇州为涉县。


  金兴定五年(1221年):


  复升涉县为崇州。


  邯郸县、滏阳县、武安县属河北西路磁州;永年县、广平县、新安县、成安县、肥乡县、鸡泽县、曲周县属河北西路洺州;临漳县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崇州属河东南路。


  元朝时期:


  废大名府路。


  废新安县。


  改大名府为大名路。


  复降崇州为涉县,后废。


  元初:


  废鸡泽县入永年县,后复置。


  元太宗六年(1234年):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南。


  太宗八年(1236年):


  改洺州设邢洺路。


  元宪宗二年(1252年):


  改邢洺路为洺磁路。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大街镇。


  元至元二年(1265年):


  废武安县入邯郸县,后复置。


  废成安县入滏阳县,后复置。


  废元城县入大名县,寻复置。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南。


  至元十五年(1278年):


  改洺磁路为广平路。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置丘县,治所在今邱县丘城镇。


  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属中书省广平路;滏阳县、武安县、邯郸县、成安县属中书省广平路磁州;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属中书省大名路;临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丘县属中书省东昌路。


  元末:


  废临漳县。


  明朝时期:


  复改大名路为大名府。


  明洪武初:


  废成安县。


  废滏阳县入磁州。


  洪武元年(1368年):


  改广平路为广平府。


  复置临漳县。


  复置涉县。


  洪武三年(1370年):


  魏县徙治五姓店(在今魏县)。


  洪武四年(1371年):


  复置成安县。


  洪武十年(1377年):


  废大名县入魏县。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复置大名县。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临漳县徙治今临漳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大名县、元城县徙治今大名县。


  明永乐九年(1411年):


  大名县徙治今大名县南。


  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


  成安县、邯郸县属京师广平府;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属京师大名府;临漳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武安县、涉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磁州;丘县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临清州。


  清朝时期:


  清雍正三年(1725年):


  改丘县为邱县。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魏县城毁于洪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废魏县入大名县,大名县因水患徙治今大名县。


  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邯郸县、成安县、磁州属直隶省广平府;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省大名府;临漳县、武安县、涉县属河南省彰德府;邱县属山东省临清直隶州。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撤大名府、广平府。


  元城县并入大名县。


  改磁州设磁县。


  永年县徙治今永年区故城村。


  邯郸县、肥乡县、永年县、成安县、大名县、磁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临漳县、涉县、武安县属河南省豫北道;邱县属山东省济西道。


  冀南道治所在大名县,还辖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开县、长垣县、邢台县、沙河县、南和县、平乡县、广宗县、钜鹿县、唐山县、内丘县、任县、威县、清河县、磁县、冀县、衡水县、南宫县、新河县、枣强县、武邑县、赵县、柏乡县、隆平县、临城县、高邑县、宁晋县。


  民国三年(1914年):


  改冀南道为大名道。


  改豫北道为河北道。


  改济西道为东临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


  邱县改属山东省东昌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撤大名道,辖县直属河北省。


  撤河北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撤东昌道,辖县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临漳县、涉县、武安县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邱县属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大名县、成安县属河北省大名专区。


  大名专区治所在大名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邯郸县、永年县、鸡泽县属河北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肥乡县、成安县、大名县、磁县、广平县、曲周县属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革命根据地:


  复设魏县,治所在今魏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


  革命根据地:


  邯郸县、肥乡县、永年县、临漳县、成安县、魏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武安县属晋冀鲁豫边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革命根据地析邯郸县设邯郸市,治所在今邯郸市,为晋冀鲁豫边区驻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合并为华北人民政府。


  新中国时期:


  1949年:


  撤华北人民政府。


  改邯郸市为邯郸镇。


  馆陶县徙治今馆陶县。


  邯郸县、肥乡县、永年县、临漳县、成安县、魏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曲周县、武安县、邯郸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邯郸专区驻邯郸镇,还辖临清县、临清镇。


  1950年:


  析武安县、磁县设峰峰矿区,属邯郸专区。


  1952年:


  改邯郸镇设邯郸市。


  邱县徙治今邱县。


  馆陶县、临清县、临清镇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4年:


  升邯郸市为省辖市。


  1955年:


  改峰峰矿区设省辖峰峰市。


  1956年:


  峰峰市并入邯郸市,设峰峰矿区。


  1958年:


  邯郸县并入永年县、邯郸市。


  武安县并入邯郸市,设武安矿区。


  肥乡县并入永年县、曲周县。


  临漳县、成安县并入磁县。


  魏县并入大名县。


  邱县、鸡泽县、广平县并入曲周县。


  馆陶县并入冠县。


  永年县徙治今永年区。


  邢台县、任县、巨鹿县、威县、内邱县、隆尧县、南宫县、沙河县、广宗县、清河县改属邯郸专区。


  1960年:


  撤邯郸专区,辖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


  复设邯郸专区,原辖县复属邯郸专区。


  邯郸市改属邯郸专区,设市区、郊区。


  撤武安矿区,复设武安县,属邯郸专区。


  复设肥乡县、临漳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属邯郸专区。


  邢台县、任县、巨鹿县、威县、内邱县、隆尧县、南宫县、沙河县、南和县、广宗县、柏乡县、清河县、平乡县改属邢台专区。


  1962年:


  复置邯郸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属邯郸专区。


  1965年:


  馆陶县改属邯郸专区。


  1968年:


  改邯郸专区为邯郸地区。


  市区、郊区合并为城郊区。


  1974年:


  撤城郊区,设市区、郊区。


  1980年:


  撤市区,设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


  复改邱县为丘县。


  1984年:


  复升邯郸市为省辖市。


  邯郸市辖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郊区、峰峰矿区、邯郸县。


  1986年:


  郊区并入丛台区、复兴区。


  武安县改属邯郸市。


  1988年:


  改武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安市,由邯郸市代管。


  1993年:


  撤邯郸地区。


  肥乡县、永年县、临漳县、成安县、魏县、大名县、涉县、磁县、丘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曲周县改属邯郸市。


  1996年:


  复改丘县为邱县。


  2000年:


  设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2年:


  设邯郸冀南新区。


  2016年:


  改肥乡县设立肥乡区。


  改永年县设永年区。


  邯郸县并入邯山区、丛台区。


  2018年:


  设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邯郸市辖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肥乡区、永年区、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武安市、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邯郸冀南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