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搜百科

虎丘吴中第一胜景,胜在哪里?

2024-12-17 10:01:10    100 次阅读


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2500年悠久历史。以“吴中第一胜景”享誉天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美评,更奠定了虎丘的名胜王霸地位。


虎丘又叫海涌山。虎丘远古时代是海湾里的一座小岛,随海潮漂移,若隐若现,经沧海桑田演变,最终从海中涌出,孤立成山,人们便叫它海涌山,其实海拔才34.3米,真不高。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虎丘扬名立万也正是因为在过往的历史烟波里,留下了太多的名人古迹和传奇。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离宫就建在虎丘,公元前496年在与越国槜李之战时受伤不治身亡,后来他儿子夫差(新吴王)就把他葬在虎丘山上,一传说葬在剑池之下,一说葬后三日,只见一白虎蹲其丘上,故称虎丘。到了东晋,司徒王珣和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上营建别墅,后来佛教盛行,各自舍宅建寺,分东寺和西寺。唐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写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大修寺院的盛况。南朝刘宋朝时北方游僧竺道生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




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因佛教太盛,影响到社会安定,下诏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拆毁寺庙,迁散僧尼,史称“会昌灭佛”运动。建寺五百余年的虎丘东西二寺也被拆得片瓦不留。不久,佛教又兴盛起来,原东西二寺合为一寺,移至山上,据说建在东晋王琴台故址上,木结构,现已无存。到五代时,佛教昌盛,至五代最后一年周显德六年(959年),开始兴修建现在的虎丘云岩寺塔,它是一座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建成于宋建隆二年(601年),塔身残高47.7米,向北偏东方向倾斜2.34米,最大倾斜角为3度59分,塔身自重约6千吨。是古苏州的地标和象征,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国最古老且安全的斜塔,可以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比美,但虎丘塔是历史最悠久的塔中大哥!



到了清朝康亁时期,先是康熙六下江南,便有了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宏伟的行宫“含晖山馆”,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千佛阁。乾隆六下江南,再次全面修整,又建了千手观音殿、地藏殿,亁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葺云岩寺塔,使古塔焕然一新。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虎丘连遭两次兵火摧残。先是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带兵从天京(南京)出发,一路东征,势不可挡,直逼苏州,溃败的清兵,沿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一线纵火设防,结果火烧三日不绝,虎丘大部建筑文物尽毁,不料1863年攻守易主,太平军守苏州,三年前那一幕再次重演,虎丘又变成了守卫苏州的前沿阵地。两次战乱之后,虎丘只剩残垣断壁,仅有破败的云岩寺塔和二山门。



同治十年(1871年),苏州府因陋就简,对虎丘稍作修复,但与先前状貌相去甚远。光绪十年(1884年),苏州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的状元郎洪钧与著名词人郑文焯牵头,集资依憨憨泉坡地修建了拥翠山庄。这个状元郎祖籍安徽歙州人,清末著名外交家,这都不重要,他曾娶苏州名妓傅彩云即赛金花为妾,这赛金花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小说《孽海花》主人公的原型,小说的作者是清末民初苏州籍著名文人金松岺和曾朴。



民国期间,苏州文人金松岺(小说《孽海花》作者之一)、费仲深、汪鼎丞等人又募捐修建位于拥翠山庄北的冷香阁。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等。

解放后,政府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虎丘进行逐步修葺完善,先后新建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环山河,疏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通幽轩、玉兰山房、小武当、环山路,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园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在后山修建了分翠亭、揽月榭。在不断的维修保护中,虎丘景区更焕发出吸引四方游客的勃勃生机。



(二)简单了解了虎丘的前世今生,再向虎丘前行,心中有了目标,足下便有了方向。

因为防疫需要,北门自2021年12月27日就已经关闭了,目前只能从南门进入景区。“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河正好从虎丘景区南门前流过。这里刚好有传说七狸中的“海涌狸”蹲守的望山桥横卧山塘河上,连接涌海广场与南门。广场边饭店林立,可以先吃点东西再去游山,景区里没有沒摆摊设点的商店饭馆,我那天就是先吃了一碗苏式汤头面再去游山,走马观花,也花去了三、四个小时,回家后,还觉行好多地方给遗漏了,深以为憾。




自南门上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山门,也称断梁殿。建于元朝元至四年(1338),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断梁殿正中主梁为两根原木拼接而成,因故称为断梁殿。远观屋脊似乎欲坠下塌,其实历经快700年而安然无恙,不能不为其结构精巧而惊叹!


暂停脚步,向右看一古建筑小屋,那里便是苏州传统民间手艺虎丘泥人馆展室。展室不大,但展示的各种小泥人,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把江南人民自古心灵手巧、聪慧才艺体现的淋漓尽致,油然心生敬佩之意:高手在民间啊!



过了二山门,直往前走,可以直达山顶,仰望欣赏云岩寺塔。虎丘的主要名胜古迹也就在这条通山大道的沿途及左右两边,建议沿中线靠左侧上山,然后从通幽门,过百步趋下山,这样虎丘山上的主要景观不会遗漏错过。穿过二山门,左侧山坡便是揽翠山庄,再直往上走,便会见到石桃、试剑石、真娘墓等历史遗迹。石桃因其外形颇像桃子得名,所以相传为古时一个名叫果严的僧人住持所题。

试剑石来历久远,据吴地方志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令干将、莫邪铸剑,剑铸造好了,吴王用这块石来试剑是否锋利,结果“莫邪”剑将大石一劈为二;又传说秦始皇来到虎丘,掘得吴王殉葬的“鱼肠”剑,在此试剑所致。元代诗人顾英一首诗就刻在试剑石旁,“剑试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调侃秦王。其实这是海中玩石,典型的凝灰岩,经年风化,变成这模样。


真娘墓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虎丘必留步打卡的景点之一。真娘也叫贞娘,唐代苏州名妓,本名胡瑞珍,天生丽质,北方人,因安史之乱逃难到苏州。无依无靠,后堕入青楼,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有一位叫王荫祥的青年,出重金贿赂鸨母,欲留宿真娘,为守贞操,投环自尽。王荫祥大为震惊,便厚葬真娘于虎丘山,并建亭纪念,当时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墓地遍植花木,又称“花塚”,塚畔刻有“香魂”二字。乾隆十年(1745年)海陵人陈广访得遗址,重建亭于其上,并立石刻“古真娘墓”四字,供游客吊念。


沿真娘墓再前行就到了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景点,虎丘剑池、生公讲台、千人坐、白莲池等著名历史古迹,剑池左侧则有著名的第三泉及宋代石观音殿,右侧白莲池上方便是气势宏伟的大雄宝殿等景区。从千人石向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上方崖壁上刻有“虎丘剑池”四个遒劲楷书大字,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据传洞石璧上“风壑云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篆书“剑池”二字为书圣王羲之所书。这儿历来为书法碑刻爱好者的打卡圣地。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便是吴王阖闾的葬身之处。剑池约45平米,深约6米,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现在养有若干尾红鲤鱼,游弋其中,增添了游乐之趣。那么世人常说的真剑池假虎丘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剑池”二字为古刻,“虎丘”二字为明朝万历年间户部主事请吴中名家章仲玉补刻,原石刻已断毁。所以才有“真剑池,假虎丘”之说流传。





剑池向左则可以来到第三泉。相传唐代贞元年间,茶圣陆羽长住虎丘,亲自到山上挖了一口井,专门研究泉水水质对煮茶的功效,因水质甘甜味美,被唐代品泉专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自此第三泉名扬于世。在三泉亭南有一陈列馆,精选七十二位历史上与虎丘联系密切的人物,将其画像与简介以瓷板画形式陈列,呈现出虎丘渊源流长的历史文脉,值得一看。




出三泉亭后西北小圆门,拾级而上,便可来到致爽阁,此处为虎丘绝顶,远眺西南诸山,俯瞰姑苏新貌,元诗人顾阿瑛诗称“开襟致秋爽,心与白云闲”,也可用来描述每位游客此刻忧思皆忘的爽快心情。从致爽阁出来,便可见到终极目标云岩寺塔,绕塔一周可以来到御碑亭、千顷云、万家烟火、小吴轩等诸多胜景等你留恋忘返。如果有点累,可以小憩会儿,出通幽小门,转角便可来到百步趋,顺石条台阶而下,便可见到一处名不符实很有故事的地方通幽轩。听其名很雅,当地人却叫“赖债庙”,最早为宋朝人尹和靖的故居,后改建为“陆羽楼”,在战火中毁坏。清嘉庆年间又改建为牛马王庙,保存至现在。解放前,每逢农历除夕,欠债无力偿还的穷人,便到此庙躲债,有一约定俗成的例规,这时富人(债主)就只能免去穷人的债务。


出通幽轩向东穿过一片竹林,经过翠竹香茗柴门,就来到云在茶香古茶园,一杯白云茶,入口甘冽,对茶仙陆羽茶味人生,顿时产生敬意,蒙生了回去翻翻茶经的想法。折返向西南便会来到小武当、养鹤涧、大雄宝殿、东丘亭等景区,从这沿台阶南下,就可到达万泉山庄。




万泉山庄主要是介绍以虎丘盆景栽培发展历史为主而形成的苏派盒景工艺及成就,笔者不作赘言,若游历至此,大可领略苏派盆景技术,回去还可活学活用,做做尝试,说不上会有意外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