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高新区
1、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
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291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区、章锦片区、高新东区、高新北区四大片区,下辖5个产业园区(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智能装备发展中心、生命科学城发展中心、临空经济区发展中心),代管五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企业主体超过8万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高新区还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量子产业、空天信息产业、人力资本产业、新能源产业。
2020年济南高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292.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上市企业数、国家级瞪羚企业数、独角兽企业数居全省高新区第一。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十三位、山东省第一位。“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人才数量和质量位于省市前列,集聚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85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274人,泉城特聘专家等市级E类以上人才6596人。

济南高新区实景
2、莱芜高新技术开发区
莱芜高新区2001年5月启动建设,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先后被认定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20年9月市委对莱芜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由市直接管理调整为委托莱芜区管理,由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两个省级园区整合而成,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
整合重组后的莱芜高新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集聚形成了以科技引领、智能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先进材料“1+3”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成为全省4个入选产业集群之一。产业集群态势良好,制造业领域,以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关村信息谷等为支撑引领,重卡一期实现量产,凯傲智能叉车一期进行试生产,签约波兰优尼亚高端农业机械研发等项目13个;生物医药领域,宏济堂中药项目动工建设,华安生物全降解心脏支架实现批量生产,珅诺基阿可拉定完成三期临床;先进材料领域,发挥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泰钢集团龙头作用,签约了鑫华烨不锈钢智慧管道等项目,泰钢加氢母站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省首个“氢进万家”项目。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并在济南市区设有离岸孵化器,盘古云商双创中心等一批双创载体正在加快建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产业人才培养赋能平台,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企总数及增长率指标排名全省第2;威马泵业、九佳紧固件公司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创科技、朗进科技获评省级科技领军企业,鲁能开源电器等4家企业获评省级瞪羚企业。

莱芜高新区实景
二、国家级经开区
1、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济南唯一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12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实际管辖面积154平方公里。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集聚了中国重汽、伊莱特重工、山东章鼓、济南圣泉、科兴生物、山大地纬、可口可乐、安莉芳等一批实力强劲、活力四射、潜力无限的龙头企业。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6家,规上工业企业289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合作院士40余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4家,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以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
在154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西、东、北三大片区,坐落有山东财经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也即将开工建设;建有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双创基地、济东智造新城等15个特色园区,项目签约即可拎包入驻。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济南“东强”战略等政策叠加优势,赋予了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限商机。

明水汽车制造产业园
三、省级经开区
1、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
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是济南中心城区内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省政府核准建设用地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统计面积4.65平方公里。
开发区由济南市美里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发展而来。1992年6月成立济南市美里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995年11月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设立济南民营科技产业园;2006年3月,济南民营科技产业园更名为济南槐荫工业园区,为山东省政府核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9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开发区一手抓好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一手抓实企业服务,开发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主导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形成了以九阳、永芳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天岳、元山科技、古天电子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集群,以华润医药、上药、国药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产业集群,以百联奥特莱斯、海那集团等为代表的商贸产业集群,“一城两区三园”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打造了小而美的现代精品园区。

槐荫区经济开发区实景
2、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是2006年3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北部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桑梓组团内,是组团内高端制造产业基地的核心产业单元,先后获得过国家火炬济南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
近年来,园区深入贯彻落实天桥发展“1339”战略,坚持“156”发展思路,擎起重塑产业辉煌的大旗,扬起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龙头,努力打造产业隆起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改革赋能高地、对外开放高地、产城融合高地,形成了以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高端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通过片区开发汇聚产业集群,先后规划建设了济南智能制造产业园、融通智能科技园、时代天工、标识产业园、新材料交易中心、新材料产业科技园、中南高科·中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为各类强企入驻和高端产业发展搭建了产业平台。同时,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拥有多所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建设完成了五纵五横路网,拥有自来水厂、天然气站、消防站、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及现代化通讯系统,具备承载大项目、好项目的能力,是济南市黄河北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开发区。
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融合、平台载体建设、社会机构合作等方式,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向新型功能材料转型升级,聚集天诺光电、银丰纳米、山东环邦5G材料、东珩胶体等国内知名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5G材料、氧化铝陶瓷纤维等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未来园区将推动建立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材料创新和中试平台,围绕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国内一流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德源电力、梅格彤天、科亚智能巡航机器人、德晟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生产企业,打造机器人研发和维修服务基地,引进了川崎机器人北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构建从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构成部件,到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和服务机器人等自动化及成套设备的全产业链。未来园区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机床、智能电力设备、5G通信设备、氢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升级高度互联的数字化智慧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引领下的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老来寿生物、多维智康、润安生物、韶远医药、安珀生物等一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相关企业投产运营。其中多维智康、安珀生物、润安生物均在国际国内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为生物制剂领域开辟了新的篇章。未来园区将规划高性能医疗器械项目的产业载体,并依托鹊山龙湖区域,重点发展医疗康养产业,助力打造“康养济南”的金色名片。
现代高端物流产业集群。永昌供应链总部基地、巴夫洛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已经投产运营,大力推广“物流+互联网+金融”模式。截至2020年底,已培育4A级物流企业4家,5A级物流企业1家,为全市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2020年,签约引进了国内物流第1名的普洛斯冷链物流国际项目,园区现代高端物流产业效益逐步显现。未来园区将重点打造集商贸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供应链智能生态物流园,依托新零售、电子商务等资源,融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总部基地+运营平台+结算中心”三位一体的智慧供应链生态体系。

3、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
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原址位于济南遥墙空港片区,2017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重新划定了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济南国际“内陆港”铁路枢纽核心区域,管辖面积39.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济南智能制造、医药研发、四新产业聚集区、济南“东强”战略加速实施的示范区,包括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历城区块。
临港经济开发区地处济南城区东部经济核心区,北邻济南临空经济区,西接济南高铁东站,南与自贸试验区交汇融合,是距离市政府和中心城区最近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铁、空、水、公等全方位、立体式交通网络,具备独特的四港联动优势。规划主导产业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总体打造“一谷四园一贸”即“济南生态智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新产业园、高端物流产业园、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历城区块”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20家,初步形成了以齐鲁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济南重工为龙头的隧道施工装备制造服务产业和以董家铁路货运中心为核心的高端物流产业、以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为核心的科创服务产业。

临港经济开发区实景
4、济南经济开发区
济南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设立,位于京沪、济郑高铁交汇点,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济南市最早的一批开发区,与位于济南东部的高新区同一时期设立,曾被称作“东园西区、两翼展开”,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核定为“国家火炬济南长清工业烟气治理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省政府列为“山东中西部机械制造中心”、“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区”、“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山东(长清)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
实际管辖面积36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北至战备迂回线,南至北大沙河,东至济荷高速公路、刘长山延长线,西至南水北调干渠。园区入驻企业690余家,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院士工作站4家,创新创业平台10家。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完善,毗邻大学城12所高校,科教、人才资源汇集。具备优良的营商环境,“独任审批”“全科审批”“容缺办理”“多诺合一”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举措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济南经济开发区是济南市第一个设立行政审批大厅、第一个在山东省政务服务网上线、第一个“全流程在线审批”的省级开发区,也是全省第一个推出“容缺办理”“项目管家”工作法和“零规费”工业仓储建筑工程的开发区。

济南经济开发区实景
5、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
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的北部,隶属济阳区,始建于1995年,2003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指标占到了全区的80%以上。特别是2019年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释放。在2020年度山东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在全省16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位居第27位,首次跻身全省前20%,在全市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在全市2020年度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中国改革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投资发展环境十佳园区等荣誉称号。经过20多年的集聚发展,已形成了以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优势产业为主,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科技两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为补充的“3+2+1”产业发展体系。围绕产业项目落地,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打造了“一区两城六园”多园区协同发展的平台载体,努力打造“龙头项目+特色园区+产业集群”招引新模式。“一区”即,国家级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两城”即,食品产业城、智能制造城;“六园”即,济北生命科技产业园、智慧家居产业园、济北商贸流通产业园、台湾工业园、山东(济北)国际创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下一步,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将发挥经济“主战场”作用,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1-2年的时间内,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前20%第一梯队争先进位,3-5年的时间内,进入全省十强开发区序列,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济北经济开发区实景
6、济南钢城经济开发区
山东济南钢城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设立的省级开发区,2012年4月24日,加挂“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牌子。2020年9月,完成体制机制改革,与山钢股份、莱钢集团共建开发区,建立“小管委会+大公司”改革运营模式,成为“企地融合 一体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是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开发区以打造“国家精品钢产业转型标杆区”为目标,以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差异化为方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狠抓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主责主业,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为精品钢及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绿色装配式建筑及粉末新材料。拥有金雷科技、汇锋传动、鲁碧绿建、上汽粉末冶金制品、鲁中钢铁物流等骨干龙头企业。目前,规上企业101家,其中工业企业45家,上市公司1家。

钢城经济开发区实景
7、济南平阴经济开发区
山东平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2006年3月由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19年1月更名为山东平阴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济南市中心60公里,位于济南、泰安、聊城、菏泽四地市的结合部,国道105、220线、省道329线、济广高速、青兰高速纵横交汇。距济南西客站40分钟车程,距济南机场60分钟车程。
平阴经济开发区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高端五金、医药食品、新材料、绿色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济南玫德集团、济南二机床平阴铸造公司、山东擎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福胶集团、济南伊利乳业、山东齐发药业、中海炭素、澳海炭素、万瑞炭素、山水水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近年来,平阴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提升承载水平,高标准建设了东部产业新城高端制造产业园、生命科技产业园等标准厂房近100万平米,为项目快速落地创造了优越条件。
截至目前,开发区共有各类园区共有各类人才载体平台47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平台17个,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30个。被命名为国家火炬清洁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平阴金属管路连接件特色产业基地。

平阴经济开发区实景
8、济南商河经济开发区
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2月,2006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2006]71号)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是“国家火炬济南环保节能材料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济南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的重要载体”。为“一区两园”产业空间布局,即为商南工业园和城区产业园。2019年1月10日,开发区商南工业园中东部被省政府认定为商河化工产业园,起步区面积7.77平方公里。
商南工业园规划面积14.52平方公里,依托高端化学原料药基地、特色装备制造工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内已实现 “八通一平”,建成110kv变电站一座,一期日处理能力一万吨、总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建有开源水厂日供水能力1.5万吨、工业水厂日供水能力1万吨,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可日供40万立方米,配备集中供热、特勤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区产业园规划面积6.95平方公里,依托环保节能材料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新兴创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等产业,园区位于县城南部新区。区内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建成110kv变电站一座,建有清源水厂日供水3万吨,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可日供40万立方米,另外还配有四星级温泉酒店、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休闲广场、商业区等公共配套。

商河经济开发区实景
四、海关特殊监管区
1、济南综合保税区
济南综合保税区面积3.18平方公里,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国际内陆港核心区、济南航空一类口岸叠加区域,是济南市发挥综合保税区与空港区叠加优势,从而打造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济南综合保税区定位于打造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引领区、黄河流域面向日韩开放先行区,发挥综保区、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三区”叠加优势,侧重“区港联动”,赋能“智造济南”。

济南综合保税区实景
2、章锦综合保税区
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52平方公里,与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区域叠加,毗邻城市主城区,处于齐鲁科创大走廊起点。按照建设智慧综保区、五个特色产业园“一区五园”的规划布局,强化龙头引领、典型示范,打造跨国公司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引领区和科创型综保样板区。
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定位于打造科创型综合保税区样板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保税研发功能区,充分发挥综保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三区”叠加优势,侧重“区廊联动”,赋能“科创济南”。